性反转 性反转

有功能的雄性或雌性个体转变成有功能的反向性别个体的现象。性反转只发生在生殖腺性别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表型性征的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性别。哺乳类生殖腺性别一经确定,则是永久性的,而且在生殖腺中生殖细胞只能朝向性染色体所决定的性别发育。目前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已经出现性反转的表型,即染色体核型与表现出的性别不一致的现象。鱼类、两栖类也可出现有功能的性反转。引起性反转的因素很多,如动物的生理状态,外界环境以及激素处理等。某些鱼类也可在正常情况下出现雌雄同体以及自发性反转。雌雄同体的个体具有两个类型的性器官,其发育可先后交替,即“先雄后雌”或“先雌后雄”,后者更常见,如黄鳝。环境因子可诱导性反转。例如从一种群内部去掉雄鱼,能促使雌鱼变成雄鱼并产生正常的精子。注射睾酮可模拟这种性反转。

中文名

性反转

外文名

原因

抑制某些蝌蚪性腺的髓质发育

学科

生物

变化条件

温度

低温可以抑制某些蝌蚪性腺的髓质发育,从而诱导雌性的分化;高温抑制皮质,使遗传型雌性的性腺逐渐变为睾丸。

激素

南非爪蟾孵化后的一定时期,在雌激素处理下,可使雄蟾发生完全、持久的性反转,成为能生育的雌蟾。但这样的雌蟾与ZZ雄蟾交配,所得后代均为雄性,说明性反转实际上只涉及表型性别的转变,而染色体性别并未改变,仍然为ZZ型。雄性激素对异配性别的雌体胚胎,没有性反转作用。

自然或实验

鸟类在自然或实验的条件下也可出现性反转。鸟类雌性生殖腺发育不对称,即只有左侧卵巢发育,并具功能;右侧卵巢保持在原基状态。如果雌鸡左侧卵巢发生病变受到损坏,则右侧未分化的卵巢便转变为睾丸,从而变成能生育的雄鸡,出现“牝鸡司晨”的现象。如果在孵化的早期阶段,用雌激素处理鸡胚,可引起遗传学上本为雄性的胚胎出现不同程度的雌性发育。但这种性反转不是永久性的。

其他

许多无脊椎动物,雌雄同体的状态可以持久存在。年龄、食物的改变以及水温的变化,都可以引发完全的性反转。如一种丹螺的幼体落在雌性成体壳上时发育为雄体。如果雄体壳上有其他幼虫着落时,下面的雄体转变为雌体,上面的幼体发育为雄性。

有关介绍

其实,“母鸡变公鸡”这样的变性行为可并不只是鸡的专利。

公鸡下蛋

在自然界中,这种有功能的雄性或雌性个体转变成有功能的反向性别个体的现象叫做“性反转”。性反转只发生在生殖腺性别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表型性征的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性别。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只能朝向性染色体所决定的性别发育,因此至今未在哺乳类中发现过具有功能的性反转。但在鱼类、两栖类等中,则可出现有功能的性反转。引起性反转的因素很多,如动物的生理状态、外界环境以及激素处理等。一些鱼类,比如黄鳝,可在正常情况下出现雌雄同体以及自发性反转,雌雄同体的个体具有两个类型的性器官,其发育可先后交替,即“先雄后雌”或“先雌后雄”。

环境因子也可诱导性反转,去掉一群鱼中的雄鱼,能促使部分雌鱼变成雄鱼并产生正常的精子;生活在澳大利亚沙漠中的鬃狮蜥的胚胎能在高温环境下改变性别,由雄性摇身一变成为雌性。

【黄鳝从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时都是雌性,生殖腺为卵巢,产卵后卵巢逐渐变为精巢,变为雄性个体。[1]而变性的鬃狮蜥虽然具有雌性器官,但从基因上来说它仍然是雄性。】

母鸡打鸣容易,公鸡下蛋可难

母鸡变公鸡的新闻常有耳闻,但在自然条件下,公鸡变母鸡就要罕见得多了。

这是因为只有雌鸟才存在生殖系统发育不对称的现象。鸟类胚胎的生殖腺来自于生殖嵴,生殖导管则来自于苗勒氏管和沃夫氏管。在雌性中,左侧性腺和苗勒氏管发育成具有功能的卵巢和输卵管,而右侧保持原基状态,这是为了保持体重利于飞行而进化出来的。在雄性中,性腺和沃夫氏管则发育成对称的、双侧生殖系统,而苗勒氏管退化。

鸟类的性别虽然最初由性染色体决定,但性别的分化则在孵化阶段中受性激素所控制。正常情况下ZW胚胎的雌性生殖腺优先发育并分泌激素,是这些激素促使雌性特征发育,同时抑制雄性生殖腺的发育;ZZ胚胎则相反。因此如果在孵化的早期阶段,用雌激素处理鸡胚,可引起雄性胚胎出现不同程度的雌性发育。

【在部分地区,有“母鸡打鸣,家有不幸”的说法,所以想做花木兰,还得冒被宰杀的风险……】

由于成年母鸡体内只有左侧的卵巢输卵管发育,一旦它在外界刺激下病变损坏,则不再能产生足够的激素,这时右侧未分化的生殖系统原基不再受到激素的抑制,便发育为睾丸,母鸡从而变成能生育的公鸡,就出现了“牝鸡司晨”的情况。

事实上,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都可能意识到,在自然状态下,与公鸡要做女娇娥相比,母鸡变身男儿郎,那可真是容易太多了。

参考资料

1.面粉中有塑化剂、黄鳝养殖用避孕药……实验结果:全是谣言2018-07-11T09:23:48+08:00(引用日期:2022-06-08 10: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