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云台 元代石雕艺术中的杰作

居庸关云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北的居庸关关城内,是元代大型过街喇嘛塔的基座。居庸关云台始建于元代,云台的雕刻均极为致,是元代石雕艺术中的杰作。居庸关云台,又称“云台石阁”,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北的居庸关关城内,是元代过街塔的基座,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至正五年(1345年)落成。占地面积471平方米。

居庸关云台是一座下大上小的汉白玉石台座,呈长方形,台顶四周为雕花石栏及排水龙头,台子正中南北方向辟有一形状如半个八角形的卷洞。居庸关云台券门内外的浮雕和装饰均为藏式风格。居庸关云台为研究民族关系史、佛教史、建筑史、艺术史等提供第一手材料,保存下来的西夏文和八思巴文石刻文字对破译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历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1961年3月4日,居庸关云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居庸关云台

类别

文物建筑

所属地区

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北的居庸关关城内

馆藏精品

居庸关云台

竣工时间

元代

是长城的三大名关之一

始建时间

元至正二年(1342年)

保护级别

第一X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文物编号

1-0098-3-051

作品内容

居庸关云台为白色大理石砌成,呈长方形,通高9.5米,基座下部东西长26.84米,南北长17.57米,基座顶部东西长25.21米,南北长12.9米。台顶四周为雕花石栏及排水龙头,台子正中南北方向辟有一卷洞,形状如半个八角形,属于中国古代砖石拱中一种较为特殊的构造。卷洞宽6.32米,高7.27米,长17.57米,车马可在内通行。

居庸关云台顶部的四个方向均有挑出的两层石平盘,上有如意云、兽面和缨络垂珠的浮雕。石平盘上方安装有一圈石质护栏,护栏望柱下方和台顶的四角位置均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

居庸关云台券门内壁的顶部雕刻有5个曼陀罗图案,斜顶部雕刻有十方佛图案,曼陀罗和十方佛之间雕刻有千佛。两侧垂直的内壁雕刻有四大天王造像,东西两壁各有两尊。在四大天王造像之间的两面均有石刻文字,其中一侧为藏文、梵文、汉文、八思巴文、维吾尔文和西夏文拼写的《陀罗尼经咒》;另一侧为藏文、汉文、八思巴文、维吾尔文和西夏文记载的《造塔功德记》。南北券门外侧的两边雕刻有四个圆形交杆浮雕,其正中为大鹏金翅鸟。左右对称雕刻有鲸鱼、龙子、童男骑怪兽和二象等“六拏具”图案。

作品鉴赏

居庸关云台是一座下大上小的汉白玉石台座,券门内外的浮雕和装饰均为藏式风格。从整体来看,居庸关云台浮雕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堪称元代雕刻艺术的精品之作。

居庸关云台浮雕是元朝藏传佛教雕塑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件,规模宏大,内容复杂,雕琢细致,包括了喇嘛教中的各种天神,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龙、云等造型,以及用梵、汉、蒙、藏、维吾尔、西夏六种文字阴刻的《陀罗尼经咒》全文。其中的天神造型和装饰图案均参考了西藏桑鸢寺和萨迦寺,带有浓重的“梵式”风格。券洞两壁两端的四大天王是整个浮雕群中最醒目的部分,各高2.75米,宽3.65米左右,身材魁梧、气势威猛。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品为剑、琵琶、伞和蛇,在佛经中分别寓意风、调、雨、顺。作为护法神,天王被塑造成威武而森严可怖的形象。他身躯魁梧,身穿战袍和盔甲,手中拿着一把利剑,面目凶恶,满脸横肉,眉头紧锁,不怒自威。天王坐在高台上,左右两边分别侍立着鬼卒和武士,脚下还有两个小鬼,突出了一种威严的气势和力量感。从细节上看,天王战袍上的飘带上下翻飞,动感十足,是这件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从整体来看,居庸关云台浮雕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堪称元代雕刻艺术的精品之作。

研究价值

居庸关云台正面照

居庸关

居庸关之名取“徙居庸徒”之意,唐时名蓟门关、军都关、居庸关等,以后宋、元、明、清历代都沿用居庸关名。据记载,明代大将军徐达曾建关城(指居庸关长城),城跨两山,周长6.5千米,高14米,现仅存云台。

雕刻经文

居庸关云台券门两壁四天王的空间处,有用梵、藏、八思巴、畏兀儿、西夏、汉等六种文字镌刻的《如来心经》经文、咒语、造塔功德记等,其中西夏文是纪录中国古代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创制于西夏大庆元年—大庆三年(1036―1038年),当时约有六千多字流行。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必烈命其帝师八思巴创立的蒙古新字。它脱胎于藏文,采用拼音的方式书写,并于元至元六年(1269年)颁诏推行。

建筑特色

居庸关云台石刻

券门内两壁及顶部遍刻佛像,佛像造型生动,雕刻技艺高超,六种文字的石刻经文、咒语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资料。据专家考证,石刻造像具有典型的藏传佛教萨迦教派的特征。

券门两壁刻四天王像。天王身躯高大,怒目圆睁,并有厉鬼在其左右,是护持佛法,镇守国家四方的尊神。据说明朝正德年间,武宗皇帝朱厚照微服出游,夜间骑马偷偷混出居庸关时,他的坐骑见到四大天王像,吓得不敢前行。无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烟火把像熏黑了,才得以出关。

券门两壁四天王的空间处,有用梵、藏、八思巴、畏兀儿、西夏、汉等六种文字镌刻的《如来心经》经文、咒语、造塔功德记等,西夏文是纪录中国古代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创制于公元1036――1038年间,当时约有六千多字流行。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必烈命其帝师八思巴创立的蒙古新字。它脱胎于藏文,采用拼音的方式书写,并于公元1269年颁诏推行。以上两种文字流传时间很短便废弃不用,而保存下来的石刻文字对破译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历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居庸关云台精美石雕

券门顶部刻有五个曼荼罗,即五组圆形图案式佛像,佛界称其为坛场。坛场的设立有保护众佛修炼铁,防止魔众侵犯的意思。五曼荼罗的主尊佛像,由北往南依次为:释迦牟尼佛(如来佛)、阿弥陀佛(菩萨形)、阿佛(菩萨形)、金刚手菩萨、普明菩萨。其中除释迦牟尼为佛祖之外,其他四菩萨在此显现,则有四方教主的意思。五曼荼罗连同其他佛像,共197尊。

券顶两侧的斜面上,刻有十方佛,在每方佛的周围还分别刻有小佛102座,共计小佛1020座,取共千佛之意。这些小佛,是明朝正统年间,修建泰安寺(1443―1449)时,由镇守永宁(今延庆县境)的太监谷春主持补刻的。连同十方佛下的菩萨、比丘,券顶两侧共有刻像1060尊。

券门的南北券面上,雕刻着造型独特的一组造像,其中有大鹏、鲸鱼、龙子、童男、兽王、象王等等,佛界称其为“六拿具”。大鹏寓意慈悲鲸鱼为保护之相,龙子表示救护之意,童男骑在兽王上自然是寓意福资在天,而象王则有温驯善师的含意,券面最下端的石刻纹饰为交杵,又称羯魔杵、金刚杵。原本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在此为断烦恼、伏恶魔,护持佛法的法器。

历史传承

居庸关云台侧面照

居庸关云台,坐落在关城之内,是元代过街塔的基座。居庸关过街塔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元顺帝指定四名藏族人作为云台的设计和工程指挥,建成于至正五年(1345年)。

明初时,居庸关云台上原有三座白色藏式佛塔(过街塔)先后被毁。

明正统四年(1439年)起,居庸关云台上破败的塔基拆除。

明正统八年(1443年),居庸关云台上泰安寺佛殿得以重建,并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建完成,殿内供奉有毗卢遮那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佛像。今拱门内尚存有正统十年(1445年)五月十五日修建的款识铭文。

明弘治年间(1488一1505年),居庸关云台上修建有一座正台云阁。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五月,居庸关云台上的殿宇建筑在一场大火中毁掉。顶部仅有平台,周围余石护栏及排水龙头,即今日所见之外观,因而被称作云台。

文物保护

1961年,北京市文化主管部门拨款对居庸关云台进行修缮,并按原样补配,修复了残破的台顶护栏,使云台整体面貌得到了改善。

1961年3月4日,居庸关云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3年,北京市对居庸关云台修缮,恢复了天王像等残破处的面貌,解决了当时云台顶部的漏水问题,使这座古代文物建筑的面貌完整、美观。

1975年,施工人员又对居庸关云台顶部残破、断裂的望柱头及排水龙头采用环氧树脂进行了粘接加固。

1984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结合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有机硅在古文物、古建筑保护上的应用研究》课题,针对居庸关云台的现状,制定出保护、修缮方案。重点解决石雕风化和洞顶渗漏等问题,并对云台四周人为造成的混乱环境进行彻底治理。方案于1984年3月上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1984年4月获准后进行施工。

1993年,北京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居庸关云台进行整体修缮。

1998年3月28日,居庸关云台对社会开放。

2000—2002年,居庸关二期修复工程对居庸关云台古道步行街石板路面铺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