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卢 美籍华裔航天员

在那里我们脱去了航天服,并开始了和空间站对接的准备工作。算起来,我们每天工作大约10小时,周六的半天和周日的全天我们不工作。他在太空不到一天的时间,但我们对此非常高兴,登太空的人应该越多越好。

外文名

Edward Tsang Lu

性别

出生日期

1963年7月1日

国籍

美籍华裔

人物经历

爱德华·卢(Edward Tsang Lu) ,美籍华裔,中文名字叫卢杰。1963年7月1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1980年,他毕业于纽约韦伯斯特的RL·托马斯高中,1984年,他曾获得康奈尔大学的电器工程学的学士学位,198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的应用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应邀加入科罗拉多大学天体物理学试验联合学会。[1]1994年12月9日,被挑选为美国宇航员。1995年3月,爱德华·卢向约翰逊太空中心报到,完成了为期1年的训练和评估,获得作为一名太空考察专家的派遣资格。不久,他被分配到宇航员办公室的计算机辅助分部从事技术工作。1995年,他又前往夏威夷州火奴鲁鲁的天文学院做博士后。[1]1997年5月15至24日,他曾在STS-84“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飞行任务中充当任务专家,这是美国NASA与俄罗斯的“MIR”太空站进行会合与对接的第6次太空之行。在完成此次为期9天的太空任务后,爱德华·卢共绕轨道飞行144次,总计旅行360万英里,累计在太空度过221个小时20分钟。2000年9月8日,爱德华·卢又参加了STS-106“亚特兰蒂斯号”的太空飞行。此次飞行持续11天19小时10分钟,至20日结束。期间,共绕地球185圈,共飞行490万英里,太空行走6个多小时。2003年4月26日,爱德华·卢与俄罗斯航天员尤里·马连琴科乘俄罗斯“联盟-TMA2”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他们共在国际空间站工作了185天,进行了近30项生物实验、生物技术实验及防辐射实验后,于10月28日返回地面。

生平

美籍华裔航天员爱德华·卢(中文名字叫卢杰)现年47岁,1963年7月1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华人家庭,父母均是第一代移民。1984年,他获得康奈尔大学电器工程学的学士学位,198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被选为美国航天员。卢杰虽然年轻,却是一位多次参加太空考察的老资格航天员。1997年和2000年他两次进入太空。后一次他还创造了当时的太空行走纪录。2003年4月26日,卢杰与俄罗斯航天员尤里·马连琴科作为国际空间站第7长期考察团成员,乘俄罗斯“联盟—TMA2”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在太空中工作6个月。这也是他第三次登上太空。

个人其他信息

卢杰的太空日记

地球人,你们好!自从升空后,我一直想要说这句话。如今,空间站的情况已经安定些了,我可以从头开始回忆我们是怎样到达这里的了。两周前,我们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中心乘坐俄制“联盟—TMA2”号飞船升空,发射日那天早上1点30分,尤里(与卢杰同行的俄罗斯航天员)和我就起床了。我们按照俄罗斯习惯保持了片刻的静默,才开始上路。到了发射台,我们乘电梯到达最高处,我看到我的未婚妻瑞丝和我弟弟瑞克也在挥手示意。

在发射前几秒钟,发动机点火,在驾驶舱里我听到不太大的沉闷噪声。在发射后两分半钟左右,我们冲出了大气层,在低空层里用来保护火箭主体的保护罩自行脱离。此前,由于保护罩掩盖了火箭体,所以窗外什么也看不见,保护罩一脱落,耀眼的太阳强光便从左面直射我的脸,使我难以看清眼前的工作清单和控制盘上的各种数据。我只好举起左手,遮挡阳光的照射。在发射后528秒,第三阶段的发动机停了下来,我们的座舱也就此分离———实际上我们感到是有一股大的推动力把我们抛了出去。尤里在他身前用线拴住了一支铅笔和一个橡皮,它们都飘了起来,这说明我们已进入失重状态。重返太空的感觉是不错的。在调整好飞船的运行方向后,我们从座位上起身,一头钻入一个小房间,这是连接下降舱顶部的直径8英尺(1英尺相当于30.5厘米)的圆形空间。在那里我们脱去了航天服,并开始了和空间站对接的准备工作。

两天后是飞船和空间站的接合日。在飞船的驾驶舱里有一座监测仪,其屏幕可以显示空间站的位置。空间站的外观像一个庞大的机械昆虫,触角和吸收太阳能的翅膀向外伸展。在接近空间站的最后飞行阶段,我们全神贯注地看监测仪里的情形,以确保我们对准空间站上的接台点。我们的确是操作顺利,太空船和空间站对接了!紧接着我们做了一连串的密压测验,以保证密封,然后才能打开舱门。我们可以听见尼柯莱、当诺和萨克斯(空间站上的成员)在舱盖的另一面敲敲打打,而我们正在等待舱盖的开启。最后我们终于打开了舱盖,他们欢迎我们来到新家。

空间站上的日常工作

这个星期我打算写一写平常工作的情况。首先,我们用的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这个时区大约是在休斯敦和莫斯科的中间。在太空居住不能区分白天和晚上,每天我们有16个日出和日落。早上我们起床时间大约是格林威冶时间7点。晚上睡觉前我们为了保持室内黑暗便把窗帘拉上,起床后第一个工作就是把窗帘打开。下一桩事自然就是上厕所。便桶是由气压操作的。小便吸入便桶———一个20公升的容器里。容器满了,就存放在那个可以飞返地面的飞行器里。收集大便用塑胶袋,袋上有孔,可吸入空气。每个袋子的袋口上都有一条可以自动收紧的塑胶线。把封好的袋子通过一洞穴送入一个铝制的容器,再取回新袋使用。

早饭后就开始我们每天8点的15分钟的准备会议。我们要和在休斯敦和莫斯科两个控制中心,以及运载控制中心所在地的工作人员通话,把当天的工作计划复习一遍。然后我们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了。本周的每个早晨我都要从事一个实验,今天的实验是观察实验下的合金在冷却后如何结晶。

我们还有许多家务事要做。有一套航天服出现了冷却失灵的毛病,冷却功能失效就无法穿着它去进行太空漫步。航天服内有许多小管道,用泵使冷水在小管里流动,以起到冷却作用。如果小管里的水不流动了,航天服内的温度会很快上升到100华氏度(相当于37.8摄氏度)。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一个一个地检查,直到我们找出了故障所在。

就寝前也有两三个小时由我们自行支配。我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一些自己要做的科学实验,发送和阅读电子邮件,往窗外拍照片等。最后该睡觉了。我睡在实验室的舱,尤里睡在下面维修室的舱,两个舱都有一个小电话亭大小。

算起来,我们每天工作大约10小时,周六的半天和周日的全天我们不工作。不过我们就生活在办公室里,似乎难以区分何时工作,何时休息———我们有时候会被地面上的人叫醒,那是因为出了些事,他们需要我们帮助去做一些工作。

向杨利伟问好

上周有一天中国发射了杨利伟乘坐的载人飞船进入太空,与我们为伴。他在太空不到一天的时间,但我们对此非常高兴,登太空的人应该越多越好。(为表达友好之意,卢杰通过美国有线新闻网的采访,用中英文向杨利伟说:“欢迎你到太空来,祝你一路平安,胜利返航。”)

参考资料

1.出身名门文武全才 进入太空的华裔宇航员卢杰 · 国家航天局(引用日期:202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