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腿石鸡 红腿石鸡

红腿石鸡(学名:Alectoris rufa):体长38厘米,翼展47-50厘米,体重391-514克。有很重的斑纹。喉白,下脸部的黑色条纹过眼部和下喉部,与亮红色嘴及肉色眼圈形成对照。上体粉灰,胸皮黄带橘黄,两胁具黑色、栗色横斑及白色条纹。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爪红色。

白天活动,性喜集群,有时白天成群窜到靠近山坡的农田地中觅食,遇惊后径直地朝山上迅速奔跑。紧急情况下亦飞翔,飞翔能力强且迅速,但飞不多远即落入草丛或灌丛中。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食。分布于西欧,原产地为法国和西班牙,并于200多年前(截止2016年)在英国引进,并进入大西洋群岛。

中文名

红腿石鸡

外文名

Red-legged Partridge

雉科

动物界

鸡形目

脊索动物门

鸟纲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红腿石鸡

拉丁学名

Alectoris rufa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亚纲

扇尾亚纲

亚种

3亚种

石鸡属

形态特征

红腿石鸡

红腿石鸡中等体型,体长38厘米,翼展47-50厘米,体重391-514克。是带很重斑纹的鹑类。头顶冠和颈背棕褐色,当鸟被惊吓或兴奋时,会显示出一个短的羽冠。下颏和喉咙都是白色的,下脸部的黑色条纹过眼部和下喉部,形成黑色领圈。与亮红色嘴及肉红色眼圈形成对照。黑色的羽毛继续向下延伸,在浅灰色的胸部上形成黑色的三角形斑块。在颈部的黑色条纹后面以细条状结束。下颈部呈棕褐色,有黑色小斑纹。上体粉灰,胸皮黄带橘黄,两胁具黑色、栗色横斑及白色条纹,每个浅蓝灰色的背景上显示出精细的黑白边。诸亚种存在细微差异,以荒漠中的为最淡。虹膜棕褐色,被红色的眼圈环绕;嘴红色;腿和脚爪红色。

栖息环境

栖息于山地和干燥的丘陵地区的多石山坡和岩石草原地区,以及灌木、林木较多的高山,也栖于林缘灌丛和有较多树木的高山地区。栖息垂直海拔高度为1300米左右,可高达2000米。冬季下到低山丘陵、山脚平原、河谷、峡谷,乃至多石荒漠原野等低海拔地区活动。一般不进入森林和潮湿的地区。经常在果园、种植园、耕地、草地山坡,还可以在干燥的耕地,荒地和沙丘中看到。

生活习性

白天活动,清晨及傍晚活跃,通常中午在栖息处休息。性喜集群,经常看见有多达20只鸟的小群,徘徊在田野和牧场上。有时白天成群窜到靠近山坡的农田地中觅食,遇惊后径直地朝山上迅速奔跑。紧急情况下亦飞翔,飞翔能力强且迅速,但飞不多远即落入草丛或灌丛中。该物种经常栖息在树杈或老农场建筑物的高架上。

清晨和黄昏时,雄鸡常站在光裸的岩石上或高处引颈高声鸣叫,发出一连串越来越高的重复“Go CHAK-CHAK-CHAK;Go CHAK Go CHAK-CHAK......”声,紧接着几声带鼻音的咯咯叫,开始鸣叫时比较缓慢,以后逐渐加快,并重复多次。

主要以草本植物的叶、根、草和豆类等植物物质,灌木的嫩芽、嫩叶为食,也吃浆果、种子、苔藓、地衣,或昆虫如蚂蚁和蚱蜢,也常到附近农地取食谷物或挖出土壤中的根和块茎为食。

分布范围

原产地:安道尔、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

引进:阿尔及利亚、希腊、爱尔兰、新西兰、英国。

旅鸟: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瑞士。

红腿石鸡分布图

繁殖方式

红腿石鸡每窝产10-16枚带红棕色斑点的奶油色卵。孵化持续时间约为23-24天,雌鸟单独名牌货,偶尔如果雌鸟出去觅食,雄鸟也可以坐在巢上孵卵。

雏鸟身体被棕色和奶油羽毛,下体更浅。父母双方共同哺育,雏鸟可以在孵化10天后飞行,并且生长2个月左右即与成鸟相似。它们通常在第一个冬天留在家族群中。

这个物种可能在第一窝雏鸟孵化不久之后就会生产第二窝雏鸟。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双方会分担每个巢内的雏鸟的养育职责。

亚种分化

红腿石鸡(3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红腿石鸡伊比利亚半岛亚种Alectoris rufa hispanicaSeoane, 1894

2

红腿石鸡巴利阿里群岛亚种Alectoris rufa intercedensA. E. Brehm, 1857

3

红腿石鸡指名亚种Alectoris rufa rufaLinnaeus, 1758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